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开学前第一课 谈如何“沟通” 敬一丹与成都中学生分享家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20:40:00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摄影报道

开学前的一课,学什么?8月25日,在成都新都四中,三百多名师生家长们迎来一位既陌生又熟悉的新老师。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走进校园,以“那年因声音我遇到你,新都等你走过”为主题,在新都开讲。

活动由新都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教育妇女联合会主办。

打开“话匣子”

沟通是人生中的重要话题

“我们是在哪个栏目里认识的?”活动开场,敬一丹亲切又不失幽默地向在场同学们发问。“我以为你们会说,是从《感动中国》。”敬一丹说,曾经有许多中学生告诉她,他们的语文老师、思政课老师会建议孩子们看这档节目。

活动中,她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媒体人的工作经历,打开“沟通”的话匣子。

“我觉得我和几代人相伴,其实就做了沟通这件事儿。”敬一丹说,媒体人就是职业沟通者。“我们就是让人们能够互相看见,互相听见。我们要记录变化,让大家能够看到那些变化。我们记录昨天,让今天的孩子们也能够了解昨天我们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现场,她首先分享了自己在十年前刚退休时所写的《我遇见你》一书,书中就记录了她27年央视职业生涯中,所主持《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等节目的创作历程,以及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事件直播的幕后故事。

“当然,沟通不仅仅是媒体人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话题。”敬一丹向现场师生讲述了自己在与家人沟通中的故事。从母亲在处理缝纫机意外事件中的智慧,引导弟弟能理解手足之情的重要性,培养孩子间的深厚情感,到母亲的教诲影响家庭成员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保持了长久的家庭和谐与亲密关系。沟通始终伴随着敬一丹的生活发生,并一次又一次凸显它的重要性。

开学前第一课

借助书信的力量

做接力者为家庭留下档案

作为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书信是敬一丹的偏爱之一。书信中,积存着家的温度,历史的痕迹。分享现场,敬一丹现场展示了自己的部分家书,动情讲述了家书在家庭成员间传递亲情、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父母坚持写信、留信,也影响了子女们。几年前,敬一丹将信件整理成《那年 那信》一书。 “我创作这本书时最直接的想法是,希望我妈妈得到一种精神慰藉。”敬一丹也希望自己在母亲和女儿之间做一个接力者,为家庭留下一份档案。

此次带来的新书《走过》,是敬一丹在退休后对生活观察的又一次记录。书中,她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足迹所至的山川湖海为空间坐标,串联起对过往岁月的回望与当下生活的思考。

互动环节中,多名同学上台分享了自己的家书。“亲爱的外婆,见字如面。最近您的身体如何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如果一切安好,那就是我最大的安心。”

中学生分享家书

“家风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家族前行的道路。有事孝为先,以诚为本,这是我家的家训,它如同一颗种子,在家族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妹妹的刘海挡眼睛了,记得剪的时候垫块毛巾,不然碎头发会扎脖子。”

“祖父说,桂花虽小,却能香透巷子。这就是升庵先生的训诫:不必显赫,但求馨香远播。”

同学们的家书中,有生活的细节,有家庭的温度,用真挚的情感记录着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也折射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