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创长沙青年有为② | 邵海东:为大国重器当“体检医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6:23:00    

来源:【长沙晚报网】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教授邵海东在工作中。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林暘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李思敏

在百米深地下,盾构机如蛟龙般穿行;在万米高空,国产大飞机翱翔云端。这些大国重器的健康情况如何?需不需要维修保养?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教授邵海东非常清楚。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工业设备健康监测与智能运维系统,如同一位体检医生,为高端装备“把脉问诊”,确保它们持续高效运转。

“设备诊断源于‘中医诊断’,重在‘望闻问切’。通过在大国重器的各个部件上安装传感器,获取监测大数据,再运用人工智能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就可以实现对设备的健康状态进行精准诊断和预测。”邵海东说,通过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是否修、何时修的问题,而且可在设备发生故障前确定最优的维护时机,真正做到知微见著、防患于未然。

助力重大装备“从有到优,从优到强”

来自浙江的邵海东,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大二暑假期间发生在家乡的一起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这次事故让他意识到有更先进的车载健康监测及预警应急系统的重要性,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科研方向。

“安全无小事,生命重如山。”邵海东介绍,中国工业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一,工业安全是重中之重。前赴后继的科技工作者历经数年成功设计并研制了一系列重大装备,突破了国外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如果说设计和制造解决了重大装备“从无到有”的问题,那么,运维必将助力重大装备“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华丽蜕变。

于是,邵海东将科研目标瞄准高端工业设备保驾护航的“利器”——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的健康监测与智能运维技术。这样一种新兴、多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性技术,最需要“跨学科团队协作”。在科研过程中,邵海东通过团队协作,成功克服了诸多挑战。

比如采集的大数据中存在大量干扰成分,如何自动提取蕴含的代表性信息成为关键问题。为此,团队创建了故障特征自主挖掘框架,能够有效捕获故障相关特征,减少了漫无目的的特征提取操作。

经过多年专注研究,邵海东的成果应用成效显著。相关成果不仅应用于我国最深海底隧道施工的“大湾区号”盾构机的智能运维,提升了成套装备多阶段健康状态识别准确率,还应用于国产大飞机舱门、起落架、金属-复合材料混合结构的故障检测与定位等。

邵海东(右二)和团队在科研现场。

科研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邵海东在求学期间便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天赋和科研能力,年纪轻轻就成为博导。但他也曾遭遇学术论文投稿连续15次、连续16个月被拒的“灰心时刻”,甚至持续萌生退学的念想。

“失败其实是一个缓慢积累、反复修炼的过程。好比煮开水,0度和99度均属未烧开,然而意义完全不同。”在邵海东看来,科研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那些深夜调试代码时的挫败、灵光乍现的狂喜、团队争论后达成共识的欣慰,共同构成了科研探索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他持续前行的深层动力。

本硕博均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为何最后选择湖南大学并安家长沙?这位“90后”在心中列举了三个关键词:文化底蕴、学科实力、幸福感。“长沙的底色是‘烟火气’,底气是‘高科技’。”邵海东说,

自2018年入职湖南大学至今,他切身体会到了长沙创新环境的积极变化,这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更多更好机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长沙先进制造业的强势发展为智能运维研究带来了广阔空间。着眼行业未来,邵海东期待,长沙能推动“AI+链长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融合创新;同时引育顶尖人才,以院士为引领,吸引青年人才参与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攻关,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青年说

“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关键引擎的今天,新生代科学家的‘青年担当’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那就是要做科学精神的传承者、核心技术的攻坚者、成果转化的推动者、全球视野的开拓者。”

——邵海东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