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溯源8000年 共话裴李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6 10:04: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道鹏

“中华文明的晨曦”如何亮起?仰韶文化源头在哪里?最早的中国文化圈怎么萌芽?

站立中原厚土溯源8000年,这都要从裴李岗时代说起。

初秋时节,一场考古学界的盛会在郑州举办。作为今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的重要活动之一,9月5日,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在郑启幕,来自全国高校、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百余名文博学者齐聚商都,共话文明根脉。

中华文明赓续绵延,裴李岗文化何以被考古界如此看重并厚爱?

因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核心代表,以先进的农业体系、精湛的手工业技术,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乃至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坚实基础,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源头。

博古鉴今,文脉相承。研讨会上,一场场学术报告中,裴李岗时代的文化看似遥远,走近细看,种种熟悉的亲切感扑面而来。

我们常说“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但鼎从何来?

“贾湖人创造性地将平底角把罐的把手移至深腹圜底釜的底部,发明出三足器这种便于操作的新炊器,随后很快流行。”在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看来,陶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其最早的实物证据发现于裴李岗时代的舞阳贾湖遗址的第二期早段,距今约8500-8350年,以盆型深腹圜底凿形足红陶鼎为代表。

从实用炊器到随葬品,以鼎壶为核心的礼器组合在鼎文化分布区广泛存在,一直流传至汉代,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

“早期中国文化圈”也在裴李岗时代显现雏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从嵩山文化圈的形成讲起,认为约在公元前6000-5000年,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的核心文化圈已形成,其分布中心在嵩山周边的黄河中下游、淮河上游的颍沙河流域,带动了中原地区周边文化的演进与发展。

裴李岗文化对周边古代文化的辐射力也很强。以豫中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向西进入关中盆地,与渭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密切接触;向南深入豫西南及鄂北地区,将中原早期农耕文化带入长江流域。裴李岗文化的对外扩张,是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成果的一次扩散,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奠定重要基石。

龟甲契刻的符号间,照见裴李岗先民的精神世界。

在舞阳贾湖遗址的泥土之下,考古学家曾发现中国最早的龟甲崇拜痕迹——23座墓葬中精心摆放的龟甲,或刻有神秘符号、或装着彩色石子,距今约9000-7500年。

“这些龟甲所蕴含的灵性认知,对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并最终融入华夏文明的精神血脉中。”袁广阔说,当历史步入青铜时代,贾湖龟甲的思想基因在商周完成最终蜕变。

从游牧转向农耕,8000年前的中原先民就会种粮、酿酒。

从1977年对新郑裴李岗遗址开启发掘,到2018年发掘工作重启,其间发现的石铲、石镰、石磨盘以及黍、稻、粟等植物种子,可以想象裴李岗先民种植并加工粮食的鲜活场景。

“裴李岗遗址地处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的交汇带,先民在此定居后,生产模式由攫取型经济向生产型经济过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永强说,在多个遗址中发现的碳化的粟粒和大量农业生产工具,也证明旱作农业的初步成熟。

陶器酿酒的巧思也在耕种劳作间悄然发酵。

在考古发掘中,裴李岗遗址大多数墓葬中,墓主头旁常陪葬一件陶壶。考古人员从中检出红曲霉,推断其为酿酒所用。

2023年,考古人员在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墓葬中新发现一对距今7000多年的小口尖底瓶,长10余厘米,比常见的仰韶文化时期小口尖底瓶小很多,小巧精致。专家推测,这对小口尖底瓶很可能用于“制曲”,也为探讨裴李岗与仰韶文化源流再添关键实物。

裴李岗先民点燃文明篝火,在更多方面都可窥见——

定居生活上,出现半地穴式房屋和氏族公共墓地,形成稳定的聚落,且聚落常选择在近河的台地上,既便于取水,又利于农业耕作;手工业上,泥条盘筑法制成的三足钵、双耳壶等简单实用,两端刃石铲、条形石镰等石器磨制较精细;墓葬中出现初步的礼仪制度,随葬品多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证明当时已有灵魂观念和原始宗教信仰。

“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追溯文明的源头很重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说,放眼浩瀚漫长的中华文明史,曾分布于整个环嵩山周围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在同时期分布范围最广、影响面最大,是我们仰韶文化的主根脉所在,在此开启最早的定居农业,形成居葬合一的聚落体系,奠定了礼仪的基石。

知从何来,心有所依。

“从学术角度看,中国可以分为‘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两个概念。‘政治中国’即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可追溯至夏代;‘文化中国’则通过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面貌和习俗,这源于裴李岗时期。”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认为,在裴李岗文化的纽带作用下,中国大部分地区文化初步交融形成文化共同体,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肇始于此。

溯源8000年,共话裴李岗。探知中华文明,感受历史脉动,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大河之滨文博论道自有新视角、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