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5:32:00
津云新闻讯:阿斯塔纳,作为哈萨克斯坦的首都,也是世界第二冷的现代都市。我们沿着“班列”看上合报道组抵达这里时,正值轻轨项目建设的新阶段。从101车站到钢箱梁施工现场,从车辆段到项目部,我们一路走访、聆听、记录,见证的不仅是一条轻轨的诞生,更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诚信、中国速度在中亚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走进101车站,第一眼便被它的设计打动。蓝白相间的色调,流线型的穹顶,既像空客内舱,又似哈萨克斯坦的蓝天白云。项目书记牟春雷告诉我,这条轻轨是中亚首个全面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装备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线设18个车站、总长22.4公里,从机场到新火车站,串联起阿斯塔纳的地标与生活。
更令人惊叹的是建设速度。从2023年7月进场时仅有5个桥墩,到2024年末实现“桥通”,中国团队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在国外需数年才能完成的工程量。“中国速度”背后,是全年仅6个月的有效工期、冬季零下50℃的施工挑战,以及中国工人轮班作业的拼搏。
在车辆段,我听到了一个“与水搏斗”的故事。车辆段施工地点地下水位较高,9米深的基坑在挖到4.5米时就出现渗水,而附近无市政管网,团队勘察了周边5公里,寻找排水方案。今年2月,团队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提前开始施工准备工作,使得在达到施工条件的第一时间得以启动工程。负责人周于棋说,他们打了138口井,日夜抽水,4个多月干完了国内约一年的工程量,靠的不是奇迹,而是中国工人夜以继日的坚守。站在主体成型的建筑前,我仿佛能看到风雪中那些模糊却坚定的身影——他们用体温对抗严寒,用意志融化冻土。
途中,我遇见了古丽,一位曾在中国留学的哈萨克姑娘。“轻轨是全民的期待,我们等了很多年。”她告诉我,加入中国企业后,她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了中方同事的尊重与包容。“他们愿意了解我们的文化,也向我们分享了中国的美食和技术。”语言或许有界,但善意与真诚共通。她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共建,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
项目部的办公室里,签证工作人员杨永久正对着一叠厚厚的材料忙碌。1000多名工人,每人20多道流程。这背后,是无数次的沟通与核对。“压力是有的,但必须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工程离不开工人们。”物资经理王吉杰则谈起中欧班列——那些从国内发出的集装箱,穿越荒漠与国界,将中国的钢轨、设备,甚至一颗螺丝钉,准时送抵现场。“材料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从国内引进,我们综合采用空运、汽运、铁运三种物流方式,核心目的是保证现场施工。就大型、大件、大批量货物来讲,中欧班列是极佳的选择,目前已收到400余个集装箱货品。”他的话让我想起一路追班列来的旅途,这条“丝路”,正通过铁轨与车轮,将两国紧紧相连。
最触动我的,是在LR盖梁、钢箱梁施工现场与项目执行经理纪成龙的对话。他指着5个盖梁、42米的钢箱梁,谈起去年的两场“极限挑战”——20天的时限,17天完成;5天的工期压缩到2.5天。攻坚克难的精神、令人震惊的中国速度,让当地业主与市政府发来感谢信。“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工人,缺一不可。”他的语气平静却笃定。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干家的从容。那一刻,我感叹,中国速度的背后,从来不是魔法,而是无数中国人的汗水与智慧。
报道结束的路上,看着已被吊装到轨道上的机车,我想起与在轻轨项目担任翻译、外联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崔紫文的一段对话:“机车吊装时,我正在现场,当地民众会自发鼓掌,用俄语说‘谢谢中国’。出租车司机知道我是中国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中国速度太快了’!”心里也不由得泛起自豪。
这条轻轨,连接的不仅是机场与城市,更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无数普通人的梦想。它用钢铁诉说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也用一次次行动证明中国承诺必定有诺必践。
(津云新闻记者 王金宇 张勇 发自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
来源:津云
相关文章
记者手记|中国标准“驶”入中亚 阿斯塔纳轻轨沿线见证
08-25全球媒体聚焦|越南媒体:从火龙果到榴莲 中国正努力实现“热带水果自由”
08-23福建等16个省市开展绿色外债业务试点
08-22南通市市政设施管理处2025年度大中修项目用压印混凝土施工采购项目终止公告
08-21这场AI创投赛,揭示了中国云市场哪些新变化?
08-21发币赚3.2亿、4000万卖纪录片、海外收地,美国总统的“致富路”
08-19外眼看东丽 | 《天津日报》刊发:原来这就是“中国速度”—— 阿曼师生在津体验智慧物流
08-19成都世运会落下帷幕 中国体育代表团创参加世运会历史最好成绩
08-18小污染造成大危害!警惕AI数据污染引发现实风险
08-17刚刚!山西大同突发地震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