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07:39:00
青县司马庄绿豪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李志彬:
奔跑三十年,只为一桌蔬菜宴
4月26日,天刚蒙蒙亮,沧州市青县司马庄绿豪农业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里走进了一个身影。他查看蔬菜长势,检修种植设备,制定采摘计划……这个人就是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李志彬。
4月26日,李志彬(左)在沧州市青县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为小游客讲解西瓜的种植过程。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走进合作社的冰菜种植大棚,肥厚的叶面上缀满露珠状结晶。“冰菜口感清脆,风味独特,且自身的泡状细胞中带微咸味,可生食或炒食,具有很高营养价值。”说起特种蔬菜,李志彬滔滔不绝,“我们这还有拇指黄瓜、迷你菜瓜、芝麻菜……”
从事特种蔬菜种植30年来,李志彬潜心钻研种植技术,以蔬菜大棚为家,发展蔬菜种植1700亩,常年在种蔬菜品种500种以上,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30个村的2750多家蔬菜种植户。
然而,在30年前,李志彬还是种菜的门外汉。
20世纪80年代,青县司马庄村发展果树种植,年轻的李志彬带头当起技术员。然而,由于受外地新品种的冲击,村里果树种植效益逐年下滑。
司马庄村的未来路在何方?
通过长期市场调研,1995年,村里决定转型蔬菜种植。
当时,周边蔬菜种植面临同质化的状况,菜农种的品种单一,收益也不高。“种就种大家没种过、种不了的特种蔬菜。”李志彬下定决心,要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蔬菜种植新路子。
年轻就要有闯劲儿,李志彬开始四处奔跑引进特种蔬菜新品种。
1998年,李志彬以每粒种子2元价格,为村里引入拇指黄瓜。这在当时的村民看来,算得上天价。
不能让投入打水漂。李志彬广泛联系业内专家,勤学、勤问,从育苗到定植,从浇灌到施肥,他几乎天天“长”在大棚里。
他还在大运河边建起餐厅,让食客们先尝后买。最终,拇指黄瓜以爽脆的口感、独特的香味赢得了好口碑,前来购买的人越来越多。
“这种拇指黄瓜不用改刀,摆上一盘就是艺术品!”偶然间,餐厅大厨的一句话,让李志彬灵光一闪,萌生出将无公害蔬菜摆桌即食的想法,这也成了后来闻名全国的大司马蔬菜宴的创立初衷。
为此,李志彬加快了特种蔬菜引种步伐。辣椒118种、西红柿135种……这些年来,他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引进的蔬菜品种不胜枚举,让司马庄村的餐桌日益丰富多彩。
近年来,李志彬利用自产的各种特种蔬菜,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大司马蔬菜宴,从颜色、味道等多方面精心搭配,把特色蔬菜融入传统饮食文化中。净菜上桌,配上一碗蘸酱,带来视觉、味觉的双重享受。2013年,大司马蔬菜宴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银奖,也收获了“七色异果八十郡,一桌餐遍三五国”的美称。
为了这桌大司马蔬菜宴,李志彬奔跑了30年。
李志彬说,种菜不容易,从选种到试种,一关一关闯。为了新品种,菜博会一届不落地参加;为了种好菜,跑到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几十家高校、科研院所,上门请专家;为了打通销路,新菜品的第一茬总会端上客户的餐桌,得到客户认可再推广种植。
他又说,种菜也不难,只要用情用心,啥事都能干成。
正是这股劲儿,让人信服。从周边村民到省内外种菜大户,越来越多人追着他学、跟着他干。
这两天,青县司马庄绿豪农业专业合作社又迎来了几批考察团。种植户、农场主现场抛出问题,种子从哪来,滴灌设备怎么调,水肥一体如何实现……李志彬知无不言。对试种成功、效益较高的品种,他还进行无偿推广。
在他看来,特种蔬菜种植就不应保守,品种推广给他人,自己再为一粒新种踏上征途,整个蔬菜产业才能活力不减。
如今,前来采摘蔬菜、品蔬菜宴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口口相传,青县司马庄绿豪农业专业合作社订单不断,蔬菜礼盒销往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等地,一年能卖出50多万盒。
李志彬陆续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沧州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荣誉称号,还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特菜大王”。
曾经,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庄,外出务工。如今,在李志彬带动下,村里又出现了一大批种菜的新农人、学成归来的农技员、返乡创业的电商主播。千年大运河畔的这片土地上,燃起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河北日报记者 袁 铮)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