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今日小暑,养生躲开三大误区,三伏天健康不“踩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7:37:00    

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近期湖北热浪翻涌

气象部门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多地气温直逼38℃

今日(7月7日)迎来小暑节气

标志着盛夏正式开启


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宋爱群提醒:此时自然界阳气鼎盛,人体也呈现“阳气外浮,阴气内守”的特点,易形成“外热内虚”状态。可能引发脾胃功能减弱、心烦失眠、过敏性鼻炎发作或哮喘伏根,更易被“暑湿”侵袭,出现头身困重、腹胀、精神不振。避开三大常见养生误区,科学应对小暑湿热,助你安稳度夏。

误区一

电扇直吹比空调更安全?

错!当心寒湿痹阻

不少人认为电扇风更自然柔和,甚至觉得挂脖风扇直吹面部或关节很“解暑”。宋爱群指出这是一个误区:“夏季腠理开泄,汗出毛孔舒张时,若凉风直吹,极易导致‘寒湿痹阻经络’。”寒湿之邪趁机入侵,会引起关节酸痛、僵硬、屈伸不利,这与年龄无关,关键在于此时人体卫外功能因开泄出汗而相对薄弱。

科学纳凉建议:

1.将空调温度设为26-28℃,避免过低,利用空调均匀降低室温更安全。

2.严禁任何风口直吹人体,无论是空调还是风扇,都应避免直吹头面、颈项、关节,使用空调时可用挡风板或调整出风口向上。

3.出汗后勿立即进入低温环境,应在阴凉处稍作停留,擦干汗液。

4.保持空气流通与清洁,定期开窗通风并清洗空调滤网。

误区二

狂吃冷饮能解暑?小心损伤脾阳!

冰镇西瓜、冰激凌、冷饮似乎是瞬间降温的“神器”。宋爱群强调,这种做法违背了《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核心原则:“过食生冷寒凉,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脾胃是身体的“火炉”和“运化中心”,阳气受损则运化无力,不仅不能祛湿,反而会加重内虚,导致腹胀、腹泻、食欲差。

小暑养生关键在于“平衡”,一方面要清解暑热之邪,另一方面必须顾护脾胃阳气。可选择当季的瓜果如冬瓜、丝瓜、莲藕等,性质相对平和,富含水分又能清热。特别推荐西瓜皮(即“翠衣”),削去外层硬皮后,白色部分可凉拌或炒食,清暑利湿效果佳。

推荐三款夏季消暑代茶饮:

01

菊花薄荷饮

取菊花5克、薄荷叶3克,沸水冲泡。能清利头目,疏风散热,缓解暑热引起的头晕、目赤、咽喉不适。

02

西洋参麦冬茶

取西洋参片3~5克、麦冬5克冲泡。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适合气阴不足导致的乏力、汗多,不易上火。

03

荷叶金银花茶

取干荷叶5克、金银花3克泡水饮。起到清暑化湿,解毒利咽的作用,改善暑湿引起的头身困重、烦热、食欲缺乏。

误区三

养生保健无从下手?

穴位按摩随时可行!

针对小暑时节脾胃易虚、湿气易困的特点,宋爱群推荐重点按摩腹部三个常用保健穴,有助于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中脘穴

位于肚脐正上方约四横指处(约脐上4寸)。

用掌心或指腹顺时针轻柔按揉3~5分钟,能有效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化湿除胀。

神阙穴

即肚脐正中央。

可用掌心轻轻摩挲或温敷(避免强力按压),每次5~10分钟,有助于温阳散寒、调理肠胃、增强正气,对腹部怕冷、腹泻有调理作用。


气海穴

位于肚脐正下方约两横指处(约脐下1.5寸)。

按揉或温敷3~5分钟,能温补下焦、利水化湿,缓解疲劳、气虚乏力及腹部不适。

按摩时力度以感觉局部酸胀为宜,避免用力过猛,每天按一两次即可。

宋爱群提醒:小暑时节养生重在平衡与适度。午间11点到1点是心经当令的黄金时段,适当小憩20~30分钟有助于养心安神,缓解疲劳。运动应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稍低时进行,散步、慢跑或练习八段锦等温和功法都是不错的选择,切记避免大汗淋漓耗伤身体的气血津液。


科学调养,顺应天时

不仅能让您

舒适安稳地度过炎夏

更能为秋冬的健康

打下扎实的基础

(来源:湖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