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22:43:00
随着经典的《贵妃醉酒》伴奏乐响起,女演员手持木偶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或转圈或对视或托举、并肩,人与偶在这一刻仿佛真的实现了情感交流。
国家级非遗项目“平阳木偶戏” 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应爱芳正站在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的舞台上,给青年演员示范其代表作木偶戏《贵妃醉酒》。示范结束,她一边用指尖熟练地展示提线技巧,一边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的“提线人生”。
低谷期靠采茶维持生计
平阳木偶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木偶表演形式,在温州市平阳县流传的历史悠久,形成时间不晚于宋代,至明清时达于鼎盛,其表演形式多样,融提线、杖头、布袋、人偶四种木偶表演为一体,且以提线为主。
“在童年时期,我经常观赏木偶剧团的表演,那些木偶的眉眼一动,便能引人落泪或欢笑,显得极为生动。我就这样被深深吸引。”回忆起与木偶戏结缘的往昔,应爱芳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1981年,当平阳县木偶剧团招募新成员时,她怀揣着对木偶戏的无限热爱,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剧团,开启了木偶表演艺术生涯。
在1984年至1985年期间,平阳木偶剧团面临发展的低谷。为了维持生计,剧团团长和其他成员不得不承包茶园,用采摘茶叶的收入补贴剧团开支。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他们对木偶戏的热爱与追求从未消减。凭借团队的共同努力,剧团最终得以存续。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她始终坚持不懈。每日她都会持续一至两个小时的单手托举木偶主杆训练。尽管基础训练过程单调且乏味,但当她提着木偶在舞台上与之完美融合时,所有的努力便显得格外值得。此外,她还致力于磨炼“人偶同息”的技艺。为了使木偶拥有“灵魂”,她必须确保每一次呼吸都能精准地传递情感。她现场以指尖示范,双手食指与目光保持一致,吸气时蓄势以待,呼气时动作则流畅自如。
经过多年的勤奋练习,应爱芳逐渐领悟到木偶艺术之美远不止于舞台表现。她注意到,笨重的服饰会使木偶显得不灵活,而粗糙的头饰则会损害其整体美感。因此,她开始主动学习木偶服装的制作技术。应爱芳强调,要使木偶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必须对其形体曲线进行精细的雕刻,以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例如,胸线和臀围的塑造、衣纹褶皱的处理,都需与戏曲动作协调一致。她曾向剧团中年长的手艺人学习裁剪和缝纫技术。在遇到木偶头围尺寸不匹配的小件头饰时,她会拆解现有的真人头饰,并用缝衣针细心地改造出适合木偶佩戴的精致头饰。提及这些往事时,应爱芳兴奋地在手机相册中翻找着昔日作品的照片,脸上流露出自豪的微笑。
人与木偶“合二为一”
在四十余年的木偶戏演艺生涯中,应爱芳深感“赋予木偶生命”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她认为,木偶艺术是戏曲表演中的“一元体”创作,木偶所传达的情感完全依赖于人的赋予。在她看来,木偶戏并非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一场人与木偶之间情感共鸣的“修行”。
46岁那年,应爱芳自编自导自演了《贵妃醉酒》这一剧目,并因其精湛的表演技艺荣获2012年浙江省第四届曲艺杂技魔术节金奖。她解释道:“在表演中,贵妃举杯的每一个姿态,以及醉酒后的每一步踉跄,我都必须与木偶的动作保持同步。”为了塑造这一角色,她连续数月观察街头醉酒者的举止神态,深入揣摩他们的肢体语言,并将这些细微动作精确地转化为木偶的表演。应爱芳随即优雅地走上舞台进行示范,左手提起“贵妃”木偶,右手手指轻巧地捻动几根丝线,一个优美的勾手动作,使得木偶的衣袖随之流畅地展开。
将人物木偶“演活”已属不易,对木偶的动物角色塑造更是难上加难。2000年,木偶剧团排练现代儿童剧《怕听音乐的狼》时,应爱芳饰演剧中“花狐狸”一角。“我苦思冥想整整一周都找不到感觉,始终难以适应从‘人物’到‘动物’的角色转变。”她回忆道。为了突破瓶颈,她反复与导演研讨解读剧本,琢磨角色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等细节,不仅反复观看《动物世界》中狐狸的影像资料,还特意跑到动物园,一连数日蹲守观察,只为捕捉狐狸一举一动以及那狡黠灵动的神态。
在塑造单人角色之余,双人合作的剧目亦充满挑战,其核心在于两位木偶操纵者之间的默契配合。以经典剧目《白蛇传》中的“断桥”一折为例,应爱芳与她的搭档黄春苗必须手提木偶,身体前倾,同时协调提线动作。这种高难度的表演姿势完全依赖于腰部力量的支撑,长期的表演使得应爱芳的腰伤至今难以康复。
带着年轻人传承木偶戏
年轻时觉得演木偶戏是“技艺”,现在觉得是责任。尽管已退休三年,应爱芳始终不懈地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应爱芳的徒弟庄丽君、章云区、温从彬、陈舒雯、伍宇轩等,还有合作多年的搭档黄春苗,他们深受应爱芳的影响,不仅技艺日益精进,更将传承木偶戏视为己任。“记得,有一次演出应老师‘啪’地摔倒在台上,她迅速起身,拿起木偶继续演出。等观众反应过来,响起热烈的掌声。事后才知当时由于舞台上的干冰机运作导致地面湿滑,她不慎踩滑摔倒,导致全身多处出现淤青。我以此事告诫我们中心的每一位演员,‘戏比天大’,在演出面前,任何事情都显得微不足道。”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应爱芳的学生章云区告诉记者。
“我有幸与应老师共同创作《白蛇传》《嫦娥邀月》《异域风情》以及《舞狮》等木偶戏剧目。在合作表演过程中,若出现动作上的偏差,她总能及时给予指正,帮助我更迅速、更精确把握角色动作所蕴含的深层情感。”黄春苗坦言。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这是团里珍藏的木偶,即使断了几根线,我们也舍不得扔。”采访结束时,应爱芳再次拿出箱子里的其他木偶,手中的线却依然绷得笔直。纵使时光侵蚀,她愿以一生为线,让木偶始终翩翩起舞。
记者潇瑜 实习生 钱谦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