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土城子遗址公园 | 《齐民要术》:民族融合的农史丰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6:46:00    


《齐民要术》:民族融合的历史丰碑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学典籍,由北魏官员贾思勰于公元6世纪中叶编纂而成。这部著作不仅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技术,更深刻反映了北魏时期民族融合与社会转型的历史图景。作为一部跨越时空的农学经典,它的诞生既是北方农业经济恢复的产物,也是胡汉文化交融的见证,为后世提供了多元文明互鉴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动荡,各民族在频繁的迁徙与冲突中不断碰撞交融,为《齐民要术》的成书奠定了独特的历史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带来了畜牧养殖技术,与中原传统农耕文明相互补充,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农业生产格局。贾思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泛收集各地农业生产经验,编纂而成这部农学巨著。


《齐民要术》的编纂理念本身即是民族融合的生动注脚。贾思勰在自序中强调“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这种开放包容的治学态度,恰似北魏王朝对待各民族文化的姿态。《齐民要术》作为民族融合在农业领域的集中体现,蕴含着深刻的启示。当贾思勰记录“白蛮黍”的栽培法时,他不仅在保存西南民族的农耕记忆,更在构建多元一体的农业文明体系。书中对“胡床”等游牧器具的改良建议,对奶酪制作工艺的细致描摹,无不体现着农耕民族对游牧文明的吸收与转化。这种技术互鉴超越了简单的“汉化”或“胡化”,而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文明形态。


在当今时代,《齐民要术》所体现的民族融合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各民族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民族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同化,而是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我们应传承和弘扬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正如《齐民要术》在农业史上的贡献一样,民族融合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丨来源:和林格尔县融媒体中心 (张成华)